寄主
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、嫩根及草莓等浆果。喜食油菜、菜芥、小白菜、番茄、黄瓜、南瓜、瓠瓜、大豆、豇豆、苋菜、空心菜、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。
为害特点 为害幼芽、嫩根造成缺苗断垄,为害草莓时把浆果吃成孔洞;瓜类幼苗绿色部分受害后常不生蔓。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。
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~14mm,体宽5~6.5mm,长椭圆形,共13节,灰褐色,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;胸部8节,各节具1对足,腹部具7对腹足,尾节末端为两个片状突起。雌成虫体背暗褐色,隐约可见黄褐色云状纹,每节后缘具白边,雄虫较青黑。卵近球形至卵形,黄褐色。初孵幼虫白色,半透明,长约1.3~1.5mm,宽0.5~0.8mm,后逐渐变深,形态与成虫近似,仅大小、体色不同。
生活习性 该虫胎生繁殖,离开母体即可自由活动取食,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,身体增大,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皮,每雌可繁殖110头,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,约经1~2.5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,经1年成熟,多发生在阴暗潮湿墙角或石头、土块下,夜出为害,以晚上21~22时、清晨7~8时活动**盛,阴天也出来活动,幼苗及贴地果易受害,对圈肥及腐草有趋性,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,受惊后立即卷缩成“西瓜”状。
西瓜虫
中国还有一种西瓜虫,学名为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 称球鼠妇,广布室内及潮湿之处,在田间也为害油菜等。
防治方法 ⑴离村庄近的菜地、塘埂沟边处应加强防治。田园内不留杂草,在田埂、垄间堆集腐草进行诱杀。⑵菜地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。⑶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喷药防治 在油菜苗期,发现虫量大时开始喷洒25%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或20%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、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。
猝倒病
本病是西瓜幼苗期的主要病害,发生普遍,可造成大片幼苗**。尤其在育苗床内受害**为常见。
⒈ 症状 猝倒病菌的寄生性都是比较弱的,只有在幼苗生长衰弱或其幼茎尚未木栓化时,才能侵入为害。苗期发病,幼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病斑,接着病部变黄褐色,缢缩成线状。病害发展迅速,在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即猝倒,拔出后接触病部的表面极易脱落,在子叶下发病的成为卡脖子。有时幼苗尚未出土,胚茎和子叶已普遍腐烂。有时幼苗外观与健苗无异,但贴伏在地面而不能挺立,检查这种病苗,可看到其茎基部已收缩似线条状。湿度大时,在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长出一层白色菌丝体。
⒉ 病原 病原为腐霉属中的瓜果腐霉菌[Pythium aphanidermatum (Eds.)Fitzp.]。菌丝无色,无隔膜。无性阶段形成游动孢子囊,有性阶段形成球形卵孢子。
⒊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 12~18cm表土层越冬,适宜发病地温为10℃,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,但病菌尚能活动。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,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,遇有雨、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,则发病较多。
⒋ 无公害防治技术
⑴严格选择营养土 选用无病新土进行育苗,或对育苗土进行土壤消毒,或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.5千克加细土100kg制成药土进行播后覆盖。
⑵加强苗床管理 选择地势高,地下水位低,排水良好的地作苗床,播前一次灌足底水,控制苗床的湿度。用有机肥或堆肥作苗床基肥时,必须充分腐熟。定植后,前期宜少灌水。若是大棚应及时通风降湿。
⑶化学防治 出苗后发病初期可喷洒58%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或25%瑞毒霉(甲霜灵)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或40%乙磷铝(疫霉灵)可湿性粉剂600~800倍液,或64%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或70%乙膦·锰锌可湿性[8]粉剂500~800倍液,或58%雷多米尔·锰锌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或72%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~1 000倍液,一般7~10天喷一次,视病情,连续喷洒1~3次。每次喷药后要结合放风,降低棚内湿度,可收到较好的防效。